金沙集团1862cc
金沙集团1862cc
我院“残障研究”团队取得研究新进展

我院社会工作系于淼副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在CYSR(SSCI/Q1)杂志发表的文章The evolution and involution of service provision: interac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welfare of urban youth with disabilities in China。该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利用历史和互动的分析范式,探讨肢体残障青年在获得社会福利资源的实践过程和主观经验,并以此为切入口,揭示了目前我国城市残障青年社会福利服务的演变过程和内卷化特征,同时还对尚处于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变迁的现代性困境与各类争议给予理论回应。

我院社会学系张月云副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在JAD(SSCI/Q1)杂志发表文章Weight in the mind: Weight percep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nese adolescents。该研究从身体认知和情绪感受的视角切入当代中国残障青少年的生存现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利用全国中学生调查数据,关注体重知觉与青少年抑郁症的现状。研究发现,无论实际体重状况如何,感知体重状况都会对青少年产生显著的心理影响,不仅是“非常超重”的认知,甚至“轻微超重”都可能给男孩和女孩带来更高的抑郁风险。研究还建议在中小学的校本健康教育项目实施中要格外注意超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和身体满意度,帮助学生建立更客观和积极的身体形象的自我概念。

近年来,残障人群逐渐引起中国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国内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议题。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残障往往被视为是一种身体的残缺,并且采用个体主义的叙事方式,把一系列社会、心理和身体因素置于与医学相关的疾病治疗的框架中加以讨论。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与探索,山东大学我院“残障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种社会转向的学术进路,将学术注意力聚焦于社会障碍上,从而摆脱生物医学的话语霸权,凸显残障人群日常生活实践的主体性、情景性与社会性。截止现在,我院残障研究团队发表多篇SSCI(Q1)论文,其中定性研究者关注残障人群日常生活的主体叙述,探寻隐藏个体日常实践背后的复杂机制与社会变迁。定量研究者关注全国范围的概况性调查或特定地区的精细化调查。研究议题既涉及残障人群日常生活中的生理性身体、情绪感受、身体形象,也涵盖社会文化亦或是制度规范对于物质性身体的约束,不仅丰富了学术界对残障议题的学理讨论,也促使中国残障研究逐渐从医疗空间扩展到更为宽泛的社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