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明儒学的宗教化运动与陆世仪的主敬思想”学术讲座顺利举行
2024年11月11日,我校95级校友、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海波为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师生做题为“中晚明儒学的宗教化运动与陆世仪的主敬思想”的学术报告。讲座由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助理研究员陈超主持,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教授王玉彬、副研究员陈佩辉、副教授马士彪以及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张沛老师出席。
高海波教授以明末清初朱子学重镇陆世仪一反朱子“天即理”之说提出“理即天”的新论断破题,指出社会、思想背景对于理解这一哲学诠释变化的重要意义。晚明清初江南地区市民社会兴起造成的道德失范以及阳明后学现成派对良知道德内涵的消解,均对社会伦理秩序构成挑战。与此相应,在乡村自治、诉诸大明律等应对方案之外,功过格、善书等流行一时,不少儒者为提振儒家纲常名教,在对抗佛教、道教乃至天主教的过程中积极吸收其宗教性因素,融合三教的通俗宗教运动“劝善运动”蓬勃发展。这种儒学宗教化实践在学理上表现为对儒学的“再神秘化”“再魅化”。这一时期的儒者或注重“告天”实践,或关注因果报应、感应,或注重气的主宰功能,对天、鬼神、灵魂等观念进行反思与重建,这是理解陆世仪主敬思想中相信上天、鬼神与因果报应等内容的重要思想背景。陆世仪批评宋儒“天即理”对天的哲学化解释,将其倒转为“理即天”,重提天的人格性、神秘性,注重“敬天”“告天”的实践,富含“对越上帝”的敬畏意识,这一思想为清季学者唐文治所继承。
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高海波发言
主旨报告结束后,王玉彬教授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在场师生与高海波教授就儒学宗教化及其未来发展、理学心学在宗教化过程中展现的不同面向、儒学宗教化运动中的气论与宋儒气论异同等问题进行了交流,现场气氛活跃、讨论深入。讲座结束后,高海波学长与我院师生合影留念。
高海波学长与我院师生合影
文:乔梦馨
审核: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