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上午,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山东大学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在知新楼A1618会议室成功举办“现象学与中国哲学”泰山讲座(第四回)。本次讲座邀请到陕西师范大学赵卫国教授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是《逍遥游的时间与空间》。讲座由陈治国教授主持,李章印教授担任评议人。
讲座伊始,赵卫国教授首先阐明了自己研究庄子思想的学术背景。他指出,自己对庄子的研究源于对尼采的研究,而这里的尼采是经由当代法国现象学界解读过的尼采。在展开这一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庄子思想与当代法国思想之间存在着某种共性。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当代法国现象学的视域内研究庄子的思想。赵卫国教授在陈述讲座的具体内容之前提出了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基本主张。他认为,“逍遥游”作为庄子思想核心标题,非但不是超越的玄妙境界,反而是现象学中的原事实 (Ursache),即不可被超越或不可被还原的源始日常状态。换言之,逍遥游是本源生命之自行展开的状态,对它进行阐明无需动用玄妙的哲学概念。
基于这些主张,赵卫国教授按照四个部分交流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第一部分的主题是“醉-醒之间”。在这一部分,赵卫国教授考察了醉酒状态和清醒状态在庄子思想中的表现。他指出,在人的生命体验中,醉酒状态和清醒状态是两种确知的状态。虽然它们互为“断片”而互不可知,但它们都是当下状态之瞬间(Augenblick)的具体发生。对于人的生命体验来说,它们的有效性都是对等的,没有一方比另一方更真实,因为它们都涉及到生命之时间性的三个维度。
第二部分的主题是“梦-觉的俄然之间”。在赵卫国教授看来,梦与觉之间的关系类似于醉和醒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向着物的意向性关联即便在睡梦中也是清楚的,这种关联依然在起作用,没有断裂。在此意义上,梦觉之间的源始状态是同一的、连续的。只有当人醒来以后,人才会开始有意识地反思,这才把梦和觉区分出来。于是,赵卫国教授指出,“梦觉转换,一个正在发生的状态或自然事件(Ursache);其连续性毋庸置疑。这种切身状态,对于他本人,此时此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三部分的主题是“接续的时间与连续的瞬间”。在这一部分,赵卫国教授指出,此处的“接续”实际上所标示的就是时间的发生,而“瞬间”则是一种生存状态。在这种生存状态中,“瞬间”实际上被拉长,进而被表达为自然生命的自行展开。这里,赵卫国教授举出西方哲学史上的“飞矢不动”和“忒修斯之船”等著名悖论而指出,之所以出现这些悖论,是因为这些悖论的提出者在根本意义上打断时间的连续性,把作为“时段”的“时间”时刻化、点状化,进而导致时间在思想的经验中无法前行。只要恢复时间的连续性含义,这些悖论就不攻自破。另一方面,虽然海德格尔指出时间的三维性,但他的时间学说没有给出这种时间本身是如何发生的。换言之,海德格尔确实指明了本真状态之三个时间维度的收敛、收缩,但海德格尔很少阐明这一时间状态本身如何向其他的时间状态转变。就此问题而言,列维纳斯、德勒兹等法国哲学家们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海德格尔在这方面的不足。而中国古代的哲学,尤其是庄子思想,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因为庄子从一开始就强调了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齐一性。根据这种思想,在生命的情景中,生命中的一切都可与人关联。
讲座第四部分的主题是“有长而无本剽的自然-生命时间”。在这一部分,赵卫国教授指出,在庄子那里,物与物之间、无与人之间在空间上和在时间上无隙无际,万物齐一。而这里的“物”,也不是“实体”意义上的客观实在物,而是“无主体的主体”与世间万物之间的关联。根据这种理解,宇宙万物“无始无终,古今同一”;这里所呈现的是“非线性形象”。最终,为了具体地解释自己的这些观点,赵卫国教授以庄子思想中的“鼓盆而歌”这一事件为例予以说明。
在评议环节,李章印教授对赵卫国教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商榷。其一,李章印教授认为,赵卫国教授对海德格尔时间学说的批判或许并不符合海德格尔思想的事实情况。其二,李章印教授认为,如果对万物作齐一化理解,那么一切差异性就会消失,那么任何一种思想对芸芸众生的日常苦闷来说变得毫无意义。
赵卫国教授对李章印教授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回应。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博士生买买提依明向赵卫国老师请教:是否有可能在不醉酒的清醒状态下对自己历史处境、文化传统和社会责任等“存在状态”进行现象学的悬搁或还原。对此,赵卫国教授指出,“还原”是意识的行为;只要意识介入,就会破坏原事实(Ursache)。问答环节结束前,主持人陈治国教授提出了若干问题与赵卫国教授进行交流。第一个问题涉及到尼采哲学与庄子哲学的肯定性方面之间的差异。第二个问题涉及到“鼓盆而歌”在庄子哲学语境中的真实含义的问题。
本次讲座持续两个个多小时,数十人参加讲座。在活跃而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本次泰山讲座圆满结束。
文:买买提依明
审核:翁祥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