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自由儒学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宗教哲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8月16-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学理论研究室主办,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文明互鉴视域中的汉语哲学”合办的第三届自由儒学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宗教哲学研讨会在青岛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傅永军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学院院长曹现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卓新平,山东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张志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李秋零先后致辞。曹现强校长首先热烈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接着介绍了山东大学关于人文学科的学术政策与学科规划,期待各位专家学者能常来山东大学进行学术活动与交流。卓新平委员回顾了往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山东大学在自由儒学与宗教哲学研讨会的愉快经历,希望两校之间今后能够接续并深化长期以来的合作研究的传统。张志刚教授和李秋零教授各自介绍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将继续为自由儒学和宗教哲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会议主要围绕着自由、神话、儒家的现代转型等议题展开。第一场研讨由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黄裕生主持,臧勇在题为“从积极与消极自由看庄子的自由观”的一文中,以麦卡勒姆的三元结构为基础,界定自由的积极和消极层面,进而分析了庄子自由观念的消极与积极含义。郭美华在题为“政治的消解与淳朴的回归——<庄子·应帝王>的政治生存论解读”的发言中,通过对庄子文本<应帝王>的分析,认为首先要觉悟权力与政治的本质,从而应对、克服流俗道德-政治力量,同时要领悟只有消灭道德,人才能将自身从必死之地召回而走向真正的生命存在。郭萍在题为“道德自我与现代个体——儒家现代转型的主体问题”的文章中认为当代儒学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要注意到传统儒家自我主体性与现代主体价值的实质差异,应将现代主体价值确立为新的自我主体性,唯此方能确立儒家的现代主体观念。余明锋在题为“自由儒学何以可能?——评赵广明的《庄子哲学沉思》”的报告中对赵广明的《庄子哲学沉思》一书的内容提出了诸多疑问,认为若要用庄子针对儒学、转化儒学,需要注意到自由概念在西方哲学中的多义性。
第二场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梁恒豪主持。傅永军作了“神话、叙事与辩证法的起源”的报告,他认为哲学首先是通过神话方式在自然语言中叙述哲学问题,以言说方式呈现,这种方式逐渐获得logos形式,在言说和逻辑中将语言与思想统一起来,辩证法便如此被造就。陈亮在题为“青年海德格尔对《保罗书信》理论阐释路径的拆解”一文中介绍了青年海德格尔在对《保罗书信》的现象学阐释前,先对之哲学、历史学、文学、神学四大传统阐释路径进行了拆解,还原了四大路径共同的理论态度。梁乐睿作了“象征的根据——卡西尔与布鲁门贝格论神话”的发言,他重构了布鲁门贝格对卡西尔在神话观上提出的两条批评,并基于卡西尔的立场给予了回应。黄瑛在“最早的德语路德圣经汉译研究——1828 年‘二冯’汉译圣经研究”的发言中叙述了冯亚星、冯亚学二人的人生经历,强调了“二冯”汉译圣经的意义。王丁在题为“谢林论创世中的圣言”的发言中阐述了谢林指出并回应的德国古典哲学体系三个基本问题:理性的发生动力问题,人类自由所揭示的生存处境问题,世界的开端问题。
第三场研讨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梁涛教授主持。赵法生在题为“孔子的哲学突破与三代宗教”一文中认为孔子并非凭空开创了儒家的人文主义,而是在三代宗教尤其是殷周宗教的基础上,开启了他哲学突破的思想历程。夏德美在“南北朝顿渐之争再讨论”的报告中认为南北朝佛学的顿悟说与渐悟说的区别主要在于对“悟”的理解不同,但二者都没有否认分次第、按阶段修行的重要意义。張豐乾在题为“《周易》今解:‘天人合一’之‘神’與‘明’”一文中认为《周易》中,“天人合一”之“合”的基础在于“三才”一体的思想,理想的状况是君子、大人、圣人与天合一,这些思想资源和现代民主理念有诸多相应之处。吴宝麟在“论《论语》的‘知乐(yuè)’与‘成人’”的报告中通过结合《诗经》《国语》等文献,重新诠释孔子“四如”和“一成”之说。张昭炜在题为“殷周之际文王道德典范的层级、交互及影响”一文中认为《中庸》将文王之文分为三身,随后他系统阐释了三身的内容、关系与流传。
第四场研讨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聂敏里教授主持。吴清原在题为“被质疑的自由:从自我到他者”一文中阐述了列维纳斯早期文本中对自由的讨论涉及的两个维度,并讨论了这两个维度呈现出的自由问题的悖谬性。俞雪莲在题为“现象学神学的‘内在’之谜——从米歇尔·亨利对经典现象学的批评谈起”一文中认为米歇尔·亨利的现象学神学理论同胡塞尔现象学思想之间存在既相似又对抗的复杂关系,另外亨利所倚重的“内在”实为不可再还原的绝对内在。郑佳露在题为“信仰寻求理解——论巴特教义学中的上帝之言与人言”的文章中分析了巴特教义学的基本结构,论述了信仰寻求理解是坚持在尊重上帝之言的前提下理解其科学性。洪亮在“阿伦特的行动理论及其犹太创世论根源”中阐述并论证了犹太创世论对阿伦特关于“非主权自由”的相关思考具有传统史意义上的深刻影响力。
第五场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旭主持。黄裕生在题为“理念与整体——康德如何恢复理念的地位”的报告中认为理性必然朝向理念,理念是理性存在者从部分物必然朝向的一个整体域,所以每个存在者都是一个整体的存在,是不可被看透、取代的存在。李秋零在“中国的康德接受史”报告中将中国人接受康德哲学百余年的历史分为四段,并介绍了这四个阶段各自的重要代表和基本特征。聂敏里在题为“意志在中西思想史中的发现”一文中认为西方在希腊化时期,尤其是爱比克泰德那里,自由意志概念逐渐地被孕育出来;中国则在孟子这里存在着自由的根芽。梁涛在题为“《孟子》中的人权思想”一文中通过分析《孟子》一书中“民为贵”、“仁政”、“天爵”等概念,认为《孟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人权思想。
会议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赵广明主持,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黄裕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梁涛先后进行了发言。本届研讨会明确了自由儒学发展的两个小目标:一个是,探讨Confucianism以自由为根基的可能性,即Free Confucianism;一个是,探讨整个汉语文明以自由为根基的可能性,即Free Ruism。自由儒学始于特殊的语境,旨在穿透、重塑永恒轮回的特殊语境,开启汉语形而上学的可能性。作为纯粹人性哲学的自由儒学的诞生,意味着汉语传统文明终于迎来了被撕开缝隙的纯粹开端时刻。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对自由儒学和国内宗教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学术意义。
文 周伯翰
审核 梁乐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