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东亚人类学特别讲坛·十三:“都市人类学研究三十年:从个人的探索谈起”
2024年3月6日晚,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云南大学法律与社会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周大鸣,应邀作为山东大学东亚人类学特别讲坛第十三期的主讲人,以“都市人类学研究三十年:从个人的探索谈起”为题发表了演讲。本场讲座由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人类学系一级教授金光亿主持。本次活动的线下会场位于知新楼A座115报告厅,另有近三百名校内师生及校外人士通过zoom线上会议平台参与。
金光亿教授首先向诸位嘉宾和参与者们表示欢迎,并且特别说明本系列人类学特别讲坛的目的在于邀请海内外知名人类学家共同交流。周大鸣教授在城市人类学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田野经验。金教授希望通过本次讲座向大家介绍两方面内容:城市人类学是什么?人类学的方法、知识和思考如何服务于人民(the betterment of human life),切实促进社会发展?
在讲座前半部分,周教授梳理出都市人类学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根据过往民族志提炼出四个都市人类学研究主题:1.都市移民;2.城市社区民族志;3.都市特殊群体研究;4.城市宗教研究。他指出,中国乡村都市化进程具有独特之处,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户籍制度的限制;二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同步;三是中国农村普遍人多地少,属于精耕细作农业。
接下来,周教授进一步结合自己丰富的研究经验,分享了他从业以来对都市人类学的探索,涵盖了“乡村组织”(rural organization)、乡村都市化、农民家户的组织、乡村社会的地缘与血缘、都市族群和移民问题等主题。随后,周教授就农民工问题分享了众多自己的研究成果。农民工问题在非洲、韩国、日本的研究中也有出现,只是对研究对象的称呼有所不同。农民工的重要性可以从两点来看:第一点,澳门的发展,乃至中国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农民工的贡献,他们链接乡村、全国和全球;第二点,农民工对家户也有重要贡献,“一人打工,全家脱贫”。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周教授区分了农民工的四种类型,分别是劳工性、技术型、资本型和投资型;分享了有关散工、钟摆理论、垃圾填埋场工人、新老农民工比较等研究,并呼吁研究者关注农民工在互联网时代的工作技术发展以及国际流动趋势。
在讨论环节,与会师生围绕着乡村都市化概念在中日韩的异同、田野调查中的语言习得、农民工的政策变化、乡村生活中立法的主体性、四类农民工群体等多个问题与周教授进行深入讨论。
本次讲座临近尾声,金光亿教授致特别讲坛结束辞,并预告本系列讲座将会持续举办,期待下一期与各位再会。
供稿单位:人类学系
作者:许彤
审核:金光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