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道
现象学与古希腊哲学·研究生学术交流会(第三回)成功举办


2022年12月24日,由山东大学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主办的“现象学与古希腊哲学”研究生学术交流会(第三回)成功举办。本次论坛采用“发言—评议—自由讨论”的方式展开,每场报告和讨论50分钟;因疫情之故,本次论坛采取线上召开方式。山东大学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陈治国教授、李章印教授等出席本次论坛,有十余位硕博研究生提交并宣读研究报告。开幕式上由陈治国教授致辞,王钧哲博士主持。随后,本次论坛分为四个场次展开,每一场都围绕着现象学和古希腊哲学的一个具体主题展开,这些主题分别是: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性和灵魂、古希腊哲学与现象学中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后存在论研究、现象学视域下的古希腊哲学等。

第一场讨论会主题是“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性和灵魂”。在本场讨论中,王钧哲以“再思苏格拉底的理性与信仰:以《游绪弗伦篇》中的虔敬为切入点”为题首先进行了主题报告。报告通过对《游绪弗伦篇》中虔敬概念的详细分析,提出并辩护了关于苏格拉底的理性反思和信仰之间关系的相容论主张。买买提依明对其中呈现的论证方式和所提到的柏拉图思想系统性进行了质疑。王钧哲则进行了逐一回应。随后,别德宇对译文“亚里士多德的胚胎学与阿克里尔难题”进行了展示和解读。该报告清晰地展示并重构了卡拉罗(N. Carraro)对阿克里尔难题的独特解决方案,得出了一个潜能地有生命的的身体在现实地获得灵魂之前就已经存在这一结论。魏清对该文章的译文细节进行了点评并就文章所展示的论证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别德宇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部分回应。

第二场以“古希腊哲学与现象学的形而上学”为主题展开讨论。在该场讨论中,魏清在题为“重审《形而上学》第九卷中关于energeia的时态检验”的报告中,提出用“式”来取代“时”的方式来补足关于kinesisenergeia的时态检验的语言学局限,以更好展示kinesisenergeia的存在论层面,并赞成关于两个概念的非内外置目的说。祁正对该报告进行了简要评论,魏清则对问题做了详细回应。其后,丁振亚做了以“论柏拉图和胡塞尔的本质概念的一项亲缘性——以统摄—区分和本质变更为切入点”为题的报告。该报告分别从一般框架和方法论上对比了柏拉图和胡塞尔的观点,并认为二者最终在统一和多样的关系上有着他们各自关于本质概念的构想的深度亲缘性。买买提依明分别就本质变更的经验性与否以及比较研究的方式进行了提问。丁振亚对其所提问题进行了一一回应。

第三场讨论主题是“海德格尔的后存在论研究”。首先,祁正对克里斯蒂那·克里西同的文章“后存在论与《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对存在者的关切:挑战先天”进行了译文展示和评论。祁正认为,作者通过置换存在论区分让后存在论(metontology)关注“作为整体的存在者”这一进路的合法性仍然值得商榷。邓茂林从翻译细节上以及后存在论问题上进行了相关提问和讨论。祁正对其进行了部分回应。随后,邓茂林以“海德格尔论哲学与神的关系”为题进行了报告,论证了神是超越者并且是最终的超越者,是完成了的超越这一观点。李章印教授对该报告进行了详细点评,也向作者提出了若干问题。邓茂林对问题进行了回应。其后,在会各位同学老师围绕后存在论这个概念进行了热烈讨论。

第四场报告会围绕“现象学视域下的古希腊哲学”进行了专题讨论。在这一场讨论中,吴多健就“列维纳斯现象学视域下的古希腊哲学”一题做了主题报告,他认为,尽管列维纳斯思想前后期思想有重大差异,但是它们在反对希腊哲学传统这一态度上是一致的董沛君对该报告进行了评议和讨论。随后,叶宏杨报告了题为“经验明见性能否纠正先验辩护”的文章。他通过考察伯格赫菲提出的胡塞尔的温和理性主义,论证了明见性所提供的辩护的经验和先验上的双重可错性。丁振亚对其进行了简短评论,并指出作者所论证的可纠正的先验辩护的自然化倾向。叶宏杨也对问题进行了一些回应。

最后,陈治国教授致闭幕词。至此,本次论坛圆满结束。


/丁振亚